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测试试卷《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时间:2018-01-29 14:44:49责任编辑:donghu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  )教育的一大特征。
A. 古代埃及B. 古代印度
C. 古代巴比伦D. 古代中国
2. “相观而善之谓摩”是指在教学中要(  )
A. 互相观察,互相模仿B. 互相观摩、切磋
C. 互相观摩,从而变得善良D. 注重教材教法分析
3.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
A. 学生文化B. 教师文化
C. 校园文化D. 精神文化
4. (  )认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A. 吴伟士B. 施泰伦
C. 华生D. 格塞尔
5. (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A. 劳动技术教育B. 劳动教育
C. 社会公益劳动D. 美育
6. “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
A. 前制度化教育阶段B. 制度化教育阶段
C. 非制度化教育阶段D. 学校教育萌芽阶段
7. 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 杜威B. 斯塔弗尔比姆
C. 泰勒D. 裴斯泰洛齐
8. 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B. 榜样示范法
C. 情感陶冶法D. 实际锻炼法
9. 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  )
A.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B. 讲述、讲解、讲读、讲评
C. 讲述、讲评、讲演、讲读D. 讲解、讲演、讲读、讲评
10. “平行教育原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 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
B.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C.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1.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负责、自己规划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导生制B. 设计教学法
C. 特朗普制D. 道尔顿制
12. 人们有时会发现夜空中的月亮似乎在动,这是(  )现象。
A. 动景运动B. 诱导运动
C. 自主运动D. 运动后效
13. 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特点的是(  )
A.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B. 动作进行的外显性
C.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D. 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14. 在头脑中提炼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称作(  )
A. 分类B. 概括
C. 抽象D. 比较
15. 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 前习俗水平B. 后习俗水平
C. 准习俗水平D. 习俗水平
16. 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
A. 信度B. 效度
C. 难度D. 区分度
17. 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好方法是(  )
A. 机械学习B. 发现学习
C. 接受学习D. 观察学习
18.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结构中基本的层次是(  )
A. 本我B. 自我
C. 超我D. 潜意识
19. 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
A. 作用B. 社会意义
C. 动力来源D. 个人的前途
20. 根据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据此,这位教师的成长可能处在(  )阶段。
A. 关注生存B. 关注情境
C. 关注学生D. 关注自我感受
21. 与“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两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是(  )
A. 真从众,不从众B. 真从众,权宜从众
C. 权宜从众,不从众D. 权宜从众,从众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对立的,二者不可转化。
2.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3. 过度学习越多越好。
4.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时,教师须推迟教学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

2.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3. 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4.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老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2. 王老师在讲授形近字时,用白粉笔书写形近字相同的部分,用红粉笔书写形近字不同的部分。
(1)他为什么这么做?(8分)
(2)他运用了哪些感知觉的规律?(1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略。
2. B【解析】“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在教学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3. C【解析】略。
4. B【解析】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在其所著的《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即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5. A【解析】略。
6.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前制度化教育阶段的特征。
7. C【解析】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史密斯—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泰勒也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8. D【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9. A【解析】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10. B【解析】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这体现的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1. 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设计教学法的概念。
12. B【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却觉得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13. C【解析】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14.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抽象的概念。
15. A【解析】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该时期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
16. A【解析】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的样本、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等。
17. B【解析】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18. A【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19. B【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20. B【解析】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
21. B【解析】略。
二、辨析题
1.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①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产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②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之中的;③隐性课程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当显性课程中存在的积极或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为更多的课程主体所意识,而有意加以控制的时候,隐性课程便转化为显性课程。由此可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这种互动互补、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某些课程由显性不断向隐性深层发展,学校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
2.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依然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在实施整体改革和实验的策略中,课程的改革是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把着眼点放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对课程形式则没有给予多少注意。而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将在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
3.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
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起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也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的支持性条件。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学习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所学知识的增多,学习成就的取得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等,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学习动机。因此,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不高的学生,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没有要推迟学习活动。教学的好办法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致力于有效地教他们掌握有关知识,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尝到了学习乐趣,就有可能产生或者增强其学习动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2.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 (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4.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2. (1)王老师这么做是运用了知觉的选择性,为了突出形近字不同的地方,使学生能够迅速、清楚地感知到形近字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便于学生注意和理解。
(2)他运用了感知觉的差异律。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就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上,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距,可以增强感知部分的强度,提高感知效果。案例中,王老师用白粉笔书写形近字相同的部分,用红粉笔书写形近字不同的部分,就是运用了感知规律的差异律,用不同的颜色增强了感知部分的强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