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答案

时间:2017-06-12 18:11:42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4 初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2. 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 A【解析】题干的“简化”“吸取”“净化”“清除”等字眼均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4. A【解析】略。
5. A【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6. 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7. D【解析】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8. D【解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
9. 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显然,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对这一原则的应用。
10. D【解析】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11. 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自省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的德育方法是个人修养法。
12. B【解析】记忆术是指通过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记忆的效果的策略。题干中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记忆术,记忆术属于精加工策略。
13. D【解析】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小岩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属于检验假设。
14. A【解析】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15. D【解析】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16. C【解析】中学生的情绪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露、心口如一,开始表现出掩饰性。小博的情绪和外部表现不一致,反映出其情绪的掩饰性特点。
17. B【解析】合理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里斯在美国创立。艾里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辅导老师引导小华梳理了错误的观念,使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就是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
18. A【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症状表现有:(1)情绪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2)注意和行为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做出决定;(3)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等。小燕的表现与焦虑症的症状相符。
19. C【解析】认同功能是学校群体能对个体的认知提供知识和信息,使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的功能。
20. D【解析】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题干所述是投射效应的典型体现。
21. B【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李老师一边上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是注意分配的表现,即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注意品质。
二、辨析题
22.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基础教育是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3.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会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表现为不一致。
25.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6.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27.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28.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9. (1)真诚。教师对学生真情流露的关爱和基于尊重信任的坦诚,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2)尊重与接纳。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只有对对方尊重和接纳,才会产生有效的沟通。教师要无条件地相信学生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接纳较完整的品质。然而,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尊重不是对学生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对方设身处地的理解。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30. (1)材料中梁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也即长善救失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①梁老师看到李小刚在数学试卷中写下的一段看似“胡闹”的话,并没有马上斥责,而是在他的这段话里加上标点,使其成为美丽的诗句。这体现了梁老师能够全面分析、一分为二地看待李小刚的出格行为,同时也表明梁老师能够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②在梁老师的鼓励下,李小刚坚定信心,端正态度,这说明梁老师提高了他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能够启发他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终李小刚顺利考上高中,这表明梁老师运用该原则取得了极大的效果。
31. (1)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主要有:①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随着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思维的表面性还明显存在。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还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而难以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例如,小林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②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关于事物和现象的解释;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相信家长、教师的话和权威意见;喜欢独立地寻求和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会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例如,小林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给出的建议,但是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证据。
(2)老师对小林思维的问题既不能采取嘲笑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应该一方面大力发展小林的独立思考能力,随时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对其独立思考中的这些缺点给予耐心的、积极的说服教育。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